发表时间: 2024-12-21 11:44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你听过阿司匹林的大名吗?这个百年药物曾被誉为“药界扛把子”,号称能治头疼、止疼痛、抗发炎,甚至还能预防心梗、脑梗,简直就是“全能选手”。不少人家里常备一瓶,甚至有人打趣:“人类灭绝了,阿司匹林都不会过期。”但最近关于它的风评,突然有点变了味。
2021年,美国心脏协会(AHA)一纸声明,让不少人惊掉下巴:“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神奇,甚至有时候风险大于收益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石子,砸进了平静的医学池塘,激起了一片质疑的浪花。
那么问题来了:阿司匹林到底是“救命药”还是“坑命药”?今天就带你扒一扒这个药物的“前世今生”,顺便告诉你哪些人该绕着它走。
故事要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说起。当时,医生发现柳树皮能缓解疼痛和发烧。后来,科学家从柳树皮里提取出了水杨酸,但这玩意儿太刺激胃了,吃一次感觉胃要“开天窗”。直到1899年,德国拜耳公司的科学家改良出了乙酰水杨酸,也就是今天的阿司匹林。
阿司匹林的“高光时刻”来了!它不仅能缓解疼痛、消炎降温,还能稀释血液,预防心梗和脑梗,尤其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,简直是“救命草”。于是,阿司匹林被奉为“神药”,全球销量一度突破上千亿片。
但你知道吗?“神药”也有“翻车”的时候。
近年来,医学界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,结论却越来越“扎心”:长期服用阿司匹林,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安全。
2018年,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发表了一项研究,研究对象是19114名健康老年人,平均年龄74岁。结果发现,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(100毫克)的老年人,并没有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反而增加了胃出血的概率。
同年,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(USPSTF)也更新了指南,明确指出:对于健康个体,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有限,风险不容忽视。
简单来说:如果你身体没啥大毛病,吃阿司匹林预防心梗,可能是在“多此一举”,甚至有点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胃”。
阿司匹林的副作用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1.胃出血:阿司匹林的“老毛病”
阿司匹林会抑制胃黏膜的保护机制,让胃壁“裸奔”在胃酸中,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。你可能会问:“胃出血有多严重?”举个例子,一个患者因为长期吃阿司匹林,胃出血到贫血,差点送急诊。医生开玩笑说:“你这胃,像漏水的水桶,补都补不上!”
2.脑出血风险增加
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确实能防止血栓,但也可能让血管变得“脆弱”。如果你本身就有脑出血风险,比如高血压控制不好,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适得其反。
3.过敏和雷氏综合征
部分人对阿司匹林过敏,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致命的过敏性休克。而对儿童来说,阿司匹林更是个“禁药”,因为它可能引发雷氏综合征(一种危及生命的脑病)。
虽然阿司匹林是“药神”,但并不是人人适合吃。以下3类人,使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慎之又慎:
1.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
如果你没有心血管病史,也没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高危因素,长期吃阿司匹林预防心梗,可能是在“自找麻烦”。正如前文提到的研究,健康人服用阿司匹林,收益远低于风险。
2.有胃病史的人
胃溃疡、胃炎患者本就“胃脆弱”,再加上阿司匹林的刺激,等于给胃伤口撒盐。想想都疼,不如远离。
3.高出血风险人群
如果你有凝血功能障碍、正在服用其他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),或者有高血压却控制不佳,阿司匹林可能让你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
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要问:“医生,那到底谁该吃阿司匹林呢?”
答案是:高危心血管人群。
如果你有过心梗、脑梗病史,或者被诊断为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,那么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情况建议你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。因为这类人群的血栓风险远高于出血风险,服用阿司匹林能起到“救命”的作用。但就算是这种情况,也要严格遵医嘱,不能自己乱吃。
最后,再给大家几条“吃药小贴士”:
阿司匹林从“神药”到“质疑”,并不是说它无用,而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、客观。正如医生常说的:“是药三分毒。”阿司匹林并非万能钥匙,吃与不吃,关键在于是否真的需要。
所以,别再随便给自己加戏了。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服用阿司匹林,去找医生聊聊,别让自己的身体成为“试验田”。毕竟,健康这件事,专业比盲目更重要。
参考文献:
美国心脏协会(AHA)2021年指南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,2018年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研究
WHO官网关于阿司匹林的用药指导
USPSTF指南更新内容